如何評價新秀

 

看大聯盟的時候常會看到一個字眼:「prospect」。prospect的中文意思就是「潛力新秀」,那怎麼樣才算是一個潛力新秀呢?簡單來說可以說是有成為一個大聯盟先發選手潛力的新秀球員,而所謂新秀通常就近以還符合大聯盟新人資格的球員為依據。由於大聯盟選手的能力分佈是呈現有點類似常態分佈右半邊的情形,因此一個實力在替代水準附近的球員是沒有多少價值的,球隊對這類選手也不會有多大興趣,至少要有可能成為一個先發選手左右潛力的選手才會比較受到球團的重視。但球員的成長情形是相當難以預料的,潛力新秀的變化情形也相當快速,那我們如何來評估一名潛力新秀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小聯盟的組織情形,目前小聯盟的組織分成幾個等級,最高的當然是3A,其次是2A,接下來的1A還分為高階1A(Class A Advanced、High A或A+)、1A(也稱Low A,低階1A)、及短期1A(Class A short season),最低階的是新人聯盟(Rookie)。每支大聯盟球隊配下會有3A、2A、A+、A球隊各一支,短期1A不一定每隊都會有,新人聯盟球隊則每隊有1-4隊不等。簽下新球員後球團會視球員的年齡和狀況(技術等級、簽約時間等)決定他該從哪一個層級開始打起,之後就要看他的實際表現及個人情況來決定升降了。

至於要如何來評估一名潛力新秀。先從野手開始談起,傳統上一般在看一名新秀的時候,第一一定先看他是否有足夠的天賦(talent),也就是看他是否有成為好球員的足夠條件,以打者來說我們最重視的有五項條件:打擊能力(hit for average)、長打能力(hit for power)、跑壘速度(running speed)、臂力(arm strength)、以及守備能力(fielding ability),如果五項條件都齊全的球員以球探的說法來說就是所謂的五工具球員(5-tool player),這種全能的球員並不常見。這五種天賦條件越好當然潛力也越高,我們也會從球員的天賦條件有多好來評估他所可能達到的實力上限(ceiling)有多高。但空有天賦是不夠的,球員必須要將天賦培養成實力與技術才能在球場上有所表現。一般來說決定一名野手在球場上能否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有七項技術(7 skills),分別是打擊能力(hit for average)、長打能力(hit for power)、進攻速度(offensive speed)、好球帶判斷力(strike zone judgment)、守備範圍(fielding range)、傳球能力(throwing utility)、以及守備穩定性(fielding reliability)。

除了觀察選手的天賦之外,另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觀察選手實際的表現了,不論球員資質再好,如果沒辦法將天賦條件轉化為技術並在球場上表現出來的話也是沒用的,因此在評斷出一個潛力新秀的天賦上限後,我們會隨著他在每個階級中的表現及變化來不斷修正他達到其天賦上限的機會及較為可能達到的最後水準。看新秀的表現可以分為實際觀察場上的表現和實際成績兩個部分,先說成績,我們在看小聯盟選手的成績跟看大聯盟選手時是不大相同的,我們比較關心的是這名球員的成長情形及能否面對更高等級的挑戰,除了基本一定會看的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全壘打這些數據之外,三振和四壞數永遠是看小聯盟選手時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從球員的三振率及四壞率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應出了球員對好球帶的判斷能力及選球能力,一般認為選球能力是球員在面對更高等級對手時能否繼續維持住水準的一大關鍵,因此我們一般希望看到打者的保送數至少能夠超過其打數的十分之一,更高一點的標準則是打席數的十分之一。而球員的三振四壞比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數據,有一些打者擊球點掌握能力很好,很少被三振,但也很少被保送;而有一些強打者雖常被三振但同時也能凹到大量的保送。光看三振或四壞數的多寡不見得能夠代表該打者是否能成功,但常常被三振卻很少被保送還能夠成功的打者例子相當少見,因此我們會從打者的三振四壞比來幫助判斷其選球的能力及未來成功的機會。在越低階的聯盟裡的成績也比較不重要,因為通常這時候球員的年齡還很輕,很多技術及身體條件尚未成熟,因此成績並不特別突出,隨著年齡及技術的增長表現也會越來越好,尤其長打能力往往是各項能力中最晚培養出來的,因此不一定是成績非常突出的球員才是有潛力的新秀,不過成績很差的自然也不會受到多少注目。而除了數據之外,觀察球員場上的實際表現也相當重要,可以觀察的地方非常地多,球員的揮棒動作(swing),擊球的方式,擊球落點的分佈,細部的選球能力,能不能將球打往各個方向(hit to all fields),出棒的積極度(aggressiveness),擊出的球的勁道強弱,跑壘直覺(base running instinct)是否出色,盜壘起跑時機的掌握(to read the pitcher well),內野手接球的柔軟度(to be sure -handed)和穩定性(reliability),外野手對飛球飛行路線的判斷力及在球被擊出瞬間判斷落點的能力(the ability to read the ball off the bat),守備移位的腳步(footwork)、敏捷度(quickness)及站位(positioning),傳球的力道(arm strength)、準確性(accuracy)和穩定性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項目,小聯盟的功效就是給球員訓練及培養技術的機會並在球員的成長過程中發現其缺點並加以修正。

而評估投手並沒有像野手那麼複雜有什麼五工具七技術等項目,但是要準確地評估一名年輕投手卻遠比野手來得困難的多了。因為年輕投手的表現起伏大,可預測性更低,受傷風險更高,原本前途一片看好的年輕小聯盟投手可能忽然表現得一塌糊塗,或是經過一兩次的受傷後嚴重地喪失了原本的能力,原本默默無聞的年輕投手也有可能由於身體與心態的成熟或任何原因忽然突飛猛進。每年小聯盟裡都有大量的年輕投手有進入大聯盟的潛力,但真正能按照期望最後進入大聯盟表現良好的卻少之又少,像原本號稱Little Unit的Ryan Anderson原本是水手隊在97年第一輪選入的新人,也是球團裡最受矚目備受期待的潛力新秀,但由於連串的受傷,使得Anderson根本不用談還能不能保有原本優異的球威了,現在連還能不能繼續擔任投手工作都不知道,從當年炙手可熱的潛力新秀跟現在放到waivers上都沒人要的情形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在小聯盟中跟Anderson一樣原本備受期待但最後卻報廢掉的例子非常之多,甚至最誇張的還有像Rick Ankiel這樣已經在大聯盟裡表現極為優異卻在一夕之間忽然完全喪失控球能力罕見例子。也因為年輕投手如此高的不可預測性及受傷風險,棒球界裡出現了「TNSTAAPP」(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pitching prospect)這句話,就是在描述年輕投手這樣的特性。

不過當然也不是說每個年輕投手都像不定時炸彈一樣隨時會爆炸,透過良好的訓練及保護,自然可以將投手受傷的風險降低一些,有天賦有潛力的投手自然忽然表現嚴重衰退的機會也比別人低。要評估一名年輕投手時當然不是看五工具七技術這些東西,那是看什麼呢?以投手來說,第一點看的一定是快速球的球速(velocity),因為球速這東西是天生的,靠後天的訓練很難加以有效地提升。觀察球速時同時也要看幾樣東西:投手的年紀、身材、還有投球動作,較年輕的投手在身體及手臂漸漸成熟後球速也有可能慢慢增加,而投手如果身材比較單薄受傷風險也比較高,而如果投手的動作不協調,投球顯得吃力的話受傷的風險也比較高,動作太大或不穩定的話會使得控球也容易不穩定,不過這一點還有修正的可能。快速球除了球速之外,尾勁(movement)也是相當重要的,現在大聯盟裡投二縫線速球系的投手越來越多,切球投手為數不少,伸卡球投手更是多到閉著眼睛摸都摸得到,多不勝數,即使沒有辦法讓測速槍顯示出嚇人的數字來,如果擁有一手尾勁犀利的速球也是能夠博得球探青睞的。快速球的球威主要就是由球速及尾勁兩者所決定的,如果兩樣皆屬上品的投手就是珍貴的稀有動物了。

速球之後再來當然就是看投手的變化球了,變化球算是貴精不貴多,只要擁有一種威力十足的致命武器,搭配其他一兩種水準以上的變化球,通常比會四五種球路,每一種都不錯但沒有一樣特別優異的投手來得有用。因此看投手的變化球時應該先注意他有沒有一種球路有成為他的「出局球路」(out pitch)的潛力,然後再看他還會多少其他夠水準的變化球。不過雖然變化球貴精不貴多,但如果要在大聯盟裡擔任先發投手的工作,也不能夠太少。因為先發投手每場比賽通常要面對對方打者三輪以上,如果只會一種變化球,那麼不但被打者預先猜到球路的機率相對較高,即使不靠猜測臨場應變的困難度也會降低,長期的季賽下來如果想要有好表現除了自己的表現要好以外還得靠不少運氣。所以一般來說,除非你的球速非常快球威非常好,否則至少都需要兩種以上的變化球來搭配,讓打者猜中球路的機率降低,同時提高辨識及擊中來球的困難度,所以我們常看到許多小聯盟的潛力投手因為培養不出夠好的第三球路(也就是速球及主要變化球之外的球路)導致無法在大聯盟擔任先發投手因而轉任後援工作。觀察一名投手變化球的優劣時有幾個需要觀察的地方,第一是其球威,以一般變化球來說就是其銳利度(sharpness),變速球的話則是其欺敵性(deception)。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很難靠練習有大幅進步的東西。其次是變化幅度,平均來說幅度大的變化球是會比幅度小的好,但是其功能及重要性就不若球威的優劣來得重要了。最後是該球路的穩定性(consistency),這是指該投手能不能穩定地維持住該球路的球威,會不會每幾球裡就會有一球投不出應有的威力來,甚至還把變化球投成慢速直球。

當然,投手永遠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控球,也是評估新秀投手的重點,從數字上來看的話投手的三振率、保送率及三振四壞比都是看控球很重要的數據,三振率和四壞率可以一定程度地顯示出投手的球威優劣和控球好壞,而三振四壞比則是因為三振能力越強也就是球威越好的投手才有投出比較多保送的本錢,這幾項比較算是投手的「能力」,因此投手的三振四壞比跟野手一樣也是預測投手在升到更高等級的挑戰時能否維持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光看數據是不能夠完全顯示出投手能力優劣的,因為這跟投手的球威和所處等級也有相當大的關連,在小聯盟裡球威好的投手可以不怕打者猛把球往好球帶裡丟也不會被打,也有可能是某種變化球比較犀利,即使丟不準也能把小聯盟打者耍得團團轉猛揮壞球,尤其是低階聯盟裡擅投和擅打變化球的選手相對較少,使得這些投手四壞自然不會多到哪裡去,但是這樣的投手到了大聯盟裡大概就會保送連連或是慘遭無情的砲火洗禮了。因此要看投手的控球還必須觀察投手在比賽中實際的準確性有多好,能不能準確投向捕手要的進壘點,對內外高低的掌控有沒有一定程度的把握性,如果看到一名投手常常想投外角投到內角或反過來的話那是相當需要擔心的。此外不同球路的控球能力有時也要分開來看,有的投手某些球路掌握得相當好某些球路則比較容易亂飛,不能全部一概而論,不管什麼球路必須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水準才能有效發揮其功用。除了本身控球的好壞之外,控球的穩定性也是觀察的要點之一,有的投手控球時好時壞,順的時候投起來可以跟Maddux一樣精準,不準的時候好像青棒投手在投球一樣亂飛。也有的投手可以好幾局都投得一帆風順,但是常會在某一局控球忽然走掉產生大亂流。而當然越年輕的投手在控球上越有進步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年紀較大的投手如果還沒有夠水準的控球的話就會比較不被看好。

在大概瞭解了球員的天賦及其球速、球威、控球等基本條件之後,與評估野手時類似地,我們大概就可以憑著該選手現在的實力及其潛力與進步空間評估出該投手的一個實力上限來,我們有時候會以第幾號投手來代表,例如No.1或No.2就是有成為王牌投手或二號投手的潛力,No.3或middle of rotation guy則是指有成為第三號投手水準左右的潛力,而No.4、No.5或back of rotation guy就是該選手的潛力看起來只能成為球隊中第四、五號投手而已。BA認為要成為各種等級的投手所需要的條件大致如下:

潛力

條件

一號投手

兩種優異球路,一種中等球路,控球極優

二號投手

兩種優異球路,一種中等球路,控球中等

三號投手

一種優異球路,兩種中等球路,控球中等

四五號投手

球速中等,穩定的變化球,不錯的變速球,兩種控球不錯的球路


當然這並不是一定的條件,也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但可以算是一個大致的輪廓,可以讓球迷們在觀察潛力新秀時有一個大概的指引方向可以抓。

而除了這一些基本的東西之外,還有一些可以觀察的項目。首先是投手的棒球直覺(baseball instinct)或琢磨度(polish),簡單地講就是對投球的瞭解程度(How much does he know about pitching ?)。例如配球的能力、在不同狀況下運用各種投球策略的能力、懂得如何調節體力、看管跑者的能力等等,不過琢磨度同時也包含了球威控球這些因素在內,棒球直覺比較單指這方面的東西。許多年輕的投手空有天賦,但不懂得如何去運用自己的天賦來解決打者,因此成績並不理想,我們形容這類投手不是投手(pitcher)而只是個丟球者(thrower),有的投手比較聰明先天就具備一些這類能力,而其他人就需要時間及經驗來慢慢培養了。

從數據上來說,當然小聯盟投手的防禦率跟被打擊率這些是會被注意的,勝敗數則幾乎毫無價值,但真正最被重視的數據是三振率及保送率,前面提過保送率是可以顯出一定程度控球能力的一項指標,而三振率則是可以顯示出一定程度球威優劣的指標,整體球威越好的投手一般會有較高的三振能力,因此即使在大聯盟裡三振率也是投手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三振率開始下降有可能代表著這名投手的球威出了問題,如果是年紀已經到了一定歲數的球員很可能是要開始衰退的時候了。三振率及四壞率也是評估投手在升到較高層級時能否維持水準最重要的指標。除此之外,如果是伸卡球投手滾飛比也是可以一定程度地顯示出其伸卡球的尾勁優劣,不過在小聯盟裡這項數據通常是查不到的。只是很無奈地,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數據上的差異分辨出好的新秀投手跟差勁的菜鳥投手,可是無論透過任何精細的數據分析,要準確評估小聯盟投手的未來發展或是進入大聯盟以後的表現是極為困難而且不準確的,一切都得等上了場真槍實彈測試過了才能知道。

在評估潛力新秀時同時也要看球員的年齡及他身處的環境,一個23歲的球員即使在1A打得嚇嚇叫,身價大概還不如他一個表現得中規中矩的17歲隊友,或者一個在2A長打率五成的游擊手可能會備受期待,但同樣長打率的一名一壘手可能會乏人問津。年紀越輕的球員當然有越多的成長空間和培養技術修正缺點的時間,能夠顯現出超越同年齡選手的成熟度和技術水準的選手是會相當被看重的,相反地,23歲還在跟一堆18、19歲小朋友一起打1A的球員即使打得很好也不會受到太大注目,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中南美洲的球員都會謊報年齡來抬高身價吸引球團注意的原因,所以現在大聯盟球團在簽中南美洲球員時也會盡量小心調查,免得簽來的球員過沒兩年就忽然老了三四歲。另外選手身處球隊的主場是打者還是投手球場有時也是看數據時可以加入考量的因素之一,如響尾蛇隊的A+球隊Lancaster的主場就是個打者球場,而勇士隊的A+球隊Myrtle Beach的主場就是投手球場,不過球場的影響對於潛力新秀的評價影響比較不那麼大(其實主要的原因是麻煩啦),除了比較極端的一些例如Myrtle Beach、New Orleans、El Paso、Colorado Springs這些地方可能比較需要注意一下,大多時候即使忽略掉影響也不太大,不過當然要真正準確地來評估的話還是必須要將球場考慮進去的。

綜合這些因素來評估一個潛力新秀,大致可以分為高階(2A、3A)及低階(2A以下)兩個部分來看,低階的球員當然先評估他的天賦有多高,看他的上限(ceiling)大概到什麼程度,然後視其年紀跟目前能力的相對程度,以及成績優劣、表現出的特性與是否有特別嚴重的缺陷等,便大概可以勾勒出包含該球員的未來預估(projection)在內的一個大概養成藍圖,有時候會分別舉出三個球員來做為該球員的正面對比、實際對比、及負面對比,來說明這個潛力新秀視未來養成的成功、普通、失敗而定大概會成為與哪一位選手實力相近的球員。而高階的球員跟低階一樣先視其天賦判斷他的上限高低程度,除非是特別年輕或特別老,否則年齡在高階球員身上的重要性比低階時稍微來得低一些,成績好壞的重要性也比較高,此外就是要看目前該球員是否還有一些必要的技術需要再加強,例如野手的選球不夠好、長打能力太弱、守備不行、傳球不夠準或需要轉換守備位置等,投手的話可能是控球還不夠好、還需要時間培養新球路或加強現有球路、或要將牽制及固定式投球動作練得更好等等,並判斷該球員有沒有能力及還需要多少時間來補足這些缺失,如果無法補足,憑藉其他的能力是否足以立足大聯盟,如果認為該球員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再加強的東西或是認為以該球員現有的能力及心理素質已經有辦法面對大聯盟的挑戰了,也就是一般稱之為該球員準備好了(ready)的話,自然就是該讓他體驗正式成為大聯盟球員滋味的時刻了。

但我們在談潛力新秀時常會聽到某個球員被rush了。所謂的rush,是指球員在身體、技術、心裡或任何方面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可以接受更高層級的挑戰時就被升級到更高水準的聯盟裡去了。球員被rush的結果有好有壞,有的球員心態比較成熟,適應力也比較強,剛開始面對較高水準的挑戰時起初的成績或許不太好,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後就可以跟上對手的腳步了,整體來說反而加速了他的學習與成長,但這種球員畢竟是少數,更多的球員一下子被放到實力和技術都高過他一截的對手之中後,結果只是不斷地被修理,好一點的可能被降回原本的層級繼續按部就班慢慢學習,等能力夠了之後再回到高水準的聯盟來證明自己的成長,之前被慘電的經驗也能幫助下一次可以更快地適應。但不是每個球員都這麼幸運,有許多的球員在被rush後,由於徹底被對手修理,不但導致信心全失,而且為了提升成績反而使得原本投球或打擊的方法走了樣,原本面對比賽的節奏和方法遭到破壞,連回到低層級的聯盟裡都無法發揮原本的實力,甚至再也補救不回來了。因此目前大多數的球團都是對rush球員採取保留的態度,畢竟即使成功也不過讓球員早一點成熟能夠早一點對球隊產生貢獻,但最糟糕的情形卻有可能就此毀掉了一名年輕好手。

而除了天賦及成績之外,球員的個性及心態有時也在養成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有些球員心態比較成熟,儘管天賦傑出表現優異仍然願意花費大量時間苦練,並且在球場上與隊友互動關係良好,也願意與教練溝通吸收需要的建言來改進自己的缺點,在球場外也不會惹麻煩,這類的選手自然球技的進展會比較快速。但有少數球員可能自認天賦優異表現也好,不願意花太多時間來練習,結果升到了較高等級的聯盟或甚至上到大聯盟後就踢到鐵板了。或者是空有天賦條件,卻因為場外因素而延遲了球技的進步,甚至就這樣喪失了大好前途的也所在多有,所以在看一些scouting report時也常會提到一些球員的個性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ren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