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由於曹錦輝掀起的大聯盟熱潮,相信大家都在報紙新聞中讀到或聽到過小曹所屬的科羅拉多落磯山隊的主場庫斯球場(Coors Field)是個著名的打者天堂,反過來說就是投手地獄。究竟這代表著什麼意思呢?這就牽涉到接下來要介紹的球場效應(Park Effect)、球場指標(Park Index)、及球場因子(Park Factor)了。

球場效應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棒球在先天非上常有趣的一個地方。每一個NBA籃球場或NFL美式足球場的大小都一模一樣,但棒球卻不是,MLB裡的每個球場都不太一樣,棒球規則裡規定了球場內壘包間的距離,投手丘到打擊區的距離,內野的形狀等等,但卻沒有對外野或是界外區等等的形狀或距離作限制,所以造成了現在大聯盟的各個球場形狀、大小、外野牆高度等等的設計都略有不同,加上室內球場的出現,也造成了有的球場是天然草皮有的球場是人工草皮,即使都是天然草皮也有高低疏密的差異,另外像是中外野的建築或看台、看板的形狀、顏色的不同等也會對打者的擊球視線造成不同的影響。第二點,美國幅員遼闊,各個球場所處的自然環境都有所不同,譬如說海拔、風向、濕度等等的自然條件也都不盡相同。因為這些球場之間的差異,造成了很可能一顆一模一樣的左外野飛球,在皇家隊的主場Kauffman Stadium剛好飛過360英尺遠的全壘打牆形成全壘打,到了馬林魚主場Pro Player Stadium卻只是一顆離全壘打牆還有一段距離的平凡飛球,在波士頓的Fenway Park則是打到了綠色怪物(Green Monster)而形成二壘打,在丹佛Coors Field高海拔的稀薄空氣裡卻飛了將近400英尺變成全壘打。一顆在奧克蘭的Network Associates Coliseum的界外區被接殺的飛球到了紐約的Yankees Stadium卻已經飛到觀眾席的第五六排去了。

大聯盟是採行主客場制的,所以一支球隊一年162場比賽中有一半也就是81場比賽是在主場進行的,所以主場的特性會對球員的成績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看一個球員的成績時,不能不把球場對數字的影響考慮進去,同樣一個打者以Coors Field為主場跟以Pro Player Stadium為主場時打出的成績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所謂的球場指標(Park Index),球場指標的計算方式是將一支球隊在主場迎戰客隊時兩隊的成績除以該隊到客場與主隊比賽時兩隊的成績,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來計算2003年亞特蘭大勇士隊主場Turner Field的球場得分指標,勇士隊2003年在主場出賽的75場*(4)比賽裡,一共攻下了392分,失去了(也就是被客隊攻下)340分,共計732分,也就是主場平均每場比賽兩隊總得分是732÷75=9.76分,而勇士隊在客場出賽的72場比賽中,一共攻下了437分,對手則得到了347分,共計784分,平均一場10.89分,將主場的9.76分除上客場的10.89分後乘以100得到的結果90就是Turner Field在2003年的球場得分指標。得分指標是100就代表這個球場是個中性球場,低於100就代表這是個比較不易得分的投手球場,高於100則是容易得分的打者球場,一般來說,球場得分指標在正負百分之十以上的話就可以被視為比較顯著的投手或打者球場。

而除了得分之外,我們可以看得更仔細一點,所以用同樣的計算方式,我們也可以算出各球場的其他指標,像打擊率、安打、二壘打、三壘打、全壘打、三振、四壞、失誤、內野失誤等等,或是將左右打者分開來計算球場對左右打者的影響,一般會看到的是左右打者分別的打率跟全壘打球場指標,他們計算的方式跟代表的意義都跟得分指標是一樣的,只是把得分換成各個不同的項目而已。但要注意的是,有時球場指標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是該隊剛好在一連串的客場之旅中陷入嚴重的打擊低潮,剛好隊上的幾個重砲手剛好因傷缺席了許多客場比賽,,這隊剛好是由許多喜歡在主場出賽不習慣舟車勞頓的球員組成的,或是許多球員剛好今年都在客場表現比較好等等因素都可能使得球場的指標受到影響,所以光看單一一年的指標可能會有所偏頗,比較好的方式可以用兩到三年的成績來計算或是以最近五年的成績來加權計算等等。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採用多年成績來計算時,必須知道該球場在這段時間內是否進行過改建或整修等可能影響到球場指標的工作,例如老虎隊在2003年季前將Comerica Park的左中外野全壘打牆移近了20英尺以改善右打者在此極難打出全壘打的情形,而效果也很明顯地反應在球場指標上,該球場的右打者全壘打球場指標在2001年及2002年分別是46及44,而2003年一下增加到了88,另外水手隊也曾經用過不少方法去改善打者在Safeco Field打擊時的不良視線,大多並未收到多大的效果,但在2003年的下半球季水手隊的主場卻一反常態呈現了打者球場的現象,究竟是水手隊的方法有了效果或者這只是小樣本所產生的偏差現象則有待明年的成績來進一步說明。

除了球場指標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東西叫做球場因子(Park Factor),主要是用以計算球員如果是在一個中性的球場中打球應有的成績。假設一個球場的全壘打指標是150,那一個以中性球場為主場的球員如果打出了30支全壘打,是不是代表了如果他在這個球場打球可以打出30×150%=45支全壘打呢?當然不是,因為這個球員只會在這裡出賽一半的場數,這樣的話那是不是改成30×[(150%-100%)÷2]=37.5就好了呢?答案是還不夠,因為在計算指標的時候我們是用出賽數來計算,但實際上在比賽中當主隊獲勝時,九局下半是不用打的,所以兩隊實際進攻的局數並不相同,所以我們需要計算一個進攻局數的修正項IPC(Innings Pitched Corrector),計算方式如下:IPC=[18.5-(主場勝利數/主場比賽數)]÷[18.5-(客場敗戰數/客場比賽數)],然後將球場指標除以這個修正項,這樣就好了嗎?還沒,我們還需要做出最後一項修正,因為其他球隊也有部分的比賽是在這個球場裡比賽的,所以也會受到這個球場的一些影響,最後一項修正就是要消除這一點的影響,修正方式為將剛剛計算出來修正過的球場指標乘以(聯盟總隊數減一)然後加上(聯盟總隊數檢去球場指標)後再除以(聯盟總隊數減一後乘以二),其數學式子如下:球場因子={修正球場指標×(聯盟總隊數-1)+聯盟總隊數-球場因子}÷{(聯盟總隊數-1)×2}。最後算出來的這個數字就是球場因子,在做球場校正時就將需要校正的數字乘以球場因子即可。其實在校正時還可以分別計算出投手跟打者的球場因子,但該計算比較麻煩且實際效果並不大,故在此不另做介紹。

但要注意的是,這個球場因子是對所有在這個球場出賽的球員的整體成績所計算出來的,但每個球場對每個打者的影響是有不同的,有的球場讓右打者很難打出全壘打但左打者比較不受影響,人工草皮球場對常打出滾地球的打者影響較大,有的球場在比賽時刻中會在投手丘到打擊區中間會出現陰影交界,有些打者會比較不能適應這樣的情形,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過去三年都在水手隊的Mike Cameron,他過去三年(2000-2002)在水手主場Safeco Field出賽的AVG/OBP/SLG為.224/.324/.385,而在客場的成績是.278/.364/.510,幾乎是截然不同的成績,但他的隊友Ichiro在這三年的主場及客場成績分別是.322/.372/.439和.334/.375/.440,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今年Cameron轉隊來到紐約大都會隊,仍然是個偏向投手的球場,我們也可以來看看這個球場對Cameron造成的影響是如何。因此我們不能死板版把球場因子套用到每一個球員身上,而要小心地瞭解各種背景狀況才不會犯下一些錯誤並且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和解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ren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