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球不只是位置和速度的改變而已。

由於王建民的緣故,Posada的配球莫名地遭到了許多球迷的批評,而且不只是球迷,在一些新聞中也不時可以見到一些球評或教練對配球的質疑,同時在一些球賽的轉播中,我們也可以聽見球評對配球的一些看法,但整體來說,這些意見多半都缺乏深度。在轉播中聽了許多這些球評的意見後,大致上這些意見大概都是這類形式:「因為球數還有空間,所以應該用變化球來引誘。」「前一球是外角,這一球應該用內角。」「一壘上有跑者,這時候應該要用內角球讓打者打成滾地球製造雙殺」等等。這種說法基本上只把配球看成是投手與一個人形看板的對決,只能說這些球評對配球根本沒有足夠的認知。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個投手面對的是一個打者,是一個人,人是活的,所以要解決一個活的打者,配球自然也要是活的。而所謂的活,就是要根據狀況來做因應,而不是呆呆地死守著幾個觀念,配球大致上來說有三個方向:1.to pitch along the ability of the pitcher. 2.to pitch to the weakness of the hitter. 3.to pitch against the hitter's expectation. 同時投手投給打者的每一個球並不是獨立的,前面的球和對手的反應都可能會成為決定未來選擇的input,勉強硬要做個類比的話,或許你可以將他略約看做有點類似是n階Markov process的概念(其實這比喻並不恰當但我一時想不到好的例子),而n從0到非常大都有可能,但input並不僅僅只是之前的結果,還包括許多其他的東西。而我在數年前談基本配球的那篇文章中也提過:「配球要配得好捕手一定要先掌握住最重要的一項大原則是現在這位打者對現在這個投手的各種球路的掌握度,而最為重要的一個配球依據則是這個打席裡前幾球對打者擊球心態造成的影響來做出因應。」不管是前者這項作為前提的大原則或後者這個配球中最重要的依據,當中都有一個主角:打者。再重申一次這個觀念:投手面對的是一個打者,不是人形看板。如果只會看球數、前一球的位置來配球,那實在是把「鬥智」這個詞看得太簡單了。就拿撲克牌來說吧,在Texas Hold'em這個遊戲中,高手之所以能成為高手,就是因為他們不僅僅只是看桌上的牌型,而且能夠從各種跡象中判斷出對手的習性、想法、牌力等等,而總是根據自己的牌型來打,只會照本宣科的人,永遠就只能是二流的牌手。因為在牌桌上,你要對付的不是對手的牌,而是對手的這個人,傻傻地好牌就衝鳥牌就縮,那終究只有成為一條肥魚的命運。這個道理在棒球場上是一樣的,你要對付的是對方的打者,不是一根球棒,如果你認為球只要投低,這根球棒就打不好,一外一內交互用,這根球棒就打不好,或者丟內角球的話這根球棒就會打出滾地球形成雙殺,那實在是太可笑了。

但放眼國內的這些專業教練們,卻往往犯下了這個最根本的錯誤,雖然這些觀念當中有一些是對的,但是應用的方法卻錯了。如果他們玩的是棒球遊戲,那麼面對一成不變的AI,他們可能可以做出不錯的選擇,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活人,他們的想法就變得非常愚蠢。就像有些人可能打世紀、星海、魔獸這些遊戲時對付電腦可能顯得輕鬆愉快,但一旦面對真人就變得不堪一擊,很可能就是他們沒有辦法面對眼前的狀況做出適當的因應,只會照著自己的打法走,自然在面對沒有規律可尋,隨時會採用不同策略甚至會設下陷阱引誘你的真人時就顯得難以招架。而在一個投手打對決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情況下自然有著許多不同的策略,拿場上的情勢來說就有許多種,舉例來說,有時候投手可以完全不用懼怕被打者攻擊,沒有後顧之憂地以各種方法來解決他;有時候投手可以允許打者被保送或者擊出短程安打,但要完全避免任何被擊出長打的風險;有時候投手不希望被打者攻擊,但是也有稍微冒險的空間和本錢;有時候投手完完全全沒有任何退路,勢必要成功解決打者;有時候投手甚至連被打者把球打進場內的本錢都沒有,必須要以三振來解決局面;而這些僅是一些例子,實際的狀況還有更多,而出局數、跑者數、跑者、防守陣勢等等也都是影響的因素。而且這只是對場上的狀況來說的,以投手和打者的相對情勢來說的話一樣有許許多多的情形,例如投手的能力完完全全壓倒打者(或許可以用松坂大輔面對國內打者的狀況來想像),或者投手佔據了一定但不是壓倒性的優勢,也可能是五五波或者反過來打者佔優勢的情形,此外投手本身的特性也大不相同,三振能力多高?滾地球還是飛球投手?球速多快?有哪些武器?威力和控制能力如何?打者也是一樣,擊球點掌握能力如何?長打能力如何?出棒積極性如何?揮棒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優點或缺陷?有沒有對哪些球路有不同的對抗性?滾地球還是飛球打者?等等都是在一個投打對決前,設定這個對決的基調的因素之一,我們也會根據這些背景知識選擇要怎樣來調配前面那三個配球方向之間的比重。

當一個打席開始之後,我們要開始配球之前,這些基本的原則和基調當然要掌握到,但這些只不過是背景知識,是一個大框架,你要做的動作雖然的確是被限制在這個大框架之中,但你真正要對之做出因應的,是來自於即時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從對手身上來的,整體來說對方的跑者、教練等等都可能是因素之一,但許多時候他們並不那麼重要,為方便起見我們也暫時不去管他們,所以這讓我們的資訊來源只剩下了一個:打者,是的,投手的目的是要解決打者,投手所需要的資訊自然也是從打者身上取得的,這也是配球中最主要也最困難的一個地方,你要從打者的每一個動作和結果當中判讀出你所需要的訊息,而不是從前一個球的位置和速度當中來決定下一球該怎麼投。不是說前一球不會影響下一個球,而是不是這麼直接和簡單的關係,甚至不只是前一個球,前一個打席,前一局,前一輪的投球都可能對未來的配球有所影響。當一個打者站上打擊區時,他跟投手一樣會對比賽的情勢、自己和對方的實力和特性來對這個打席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從打者的經驗中他會對狀況做出判斷,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比較可能會看到什麼東西,同時選擇自己的打擊策略,而投手除了根據自己的優點和對方的缺點來投球之外,要獲得最大的成功,就必須能夠做到在投打的互動中做出適當的因應,而對打者來說也是一樣的,baseball is about response and adjustment,能夠隨時做出最適當的調整和因應,才能夠有最好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ren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