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really matters is not the farm, it's the farmer.

由於前天剛好提到了杜福明的問題,順便簡單談一下教練和球員養成的問題。在瞭解棒球教練之前,必須要先對其工作有個瞭解,要知道棒球教練跟健身教練是不一樣的,同樣是棒球教練,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工作和能力需求,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有這麼一段話:

「首先教練有不同層級,少棒教練跟成棒教練跟職棒教練的工作和能力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千萬不要以為都是棒球教練就沒什麼差,甚至即使同是職棒教練,大聯盟和小聯盟教練的工作都大大不同。」

這是我們必須要有認知的一個地方,一個完整的職業棒球體系,當然是除了最高層級的聯盟之外,底下會有小聯盟、二軍聯盟這類球員養成的組織,國內職棒在這方面的缺乏自然早已為人詬病已久,不過就算今天我們擁有了完整的小聯盟組織,我們就能夠像美國那樣源源不絕地為大聯盟提供一流球員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小聯盟,或者說農場,其本身的組織架構,人數、賽程數量、競賽水準等等固然是對球員養成有相當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但真正對球員養成有最關鍵影響力的,是在養成的過程中,球員能否接收到正確的觀念、良好的訓練、適性的調整、和所需的心理幫助等等,而這些東西的來源自然是負責球員養成的教練們來提供,在沒有這些專業適任的教練的幫助下,即使擁有完整的農場組織,密集的賽程,不錯的競賽水準,球員在這個農場中所能獲得的,也不過是大量的經驗值而已,自然天分足夠且聰明的選手可以透過這些經驗來做調整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但這種情形比起能夠接受良好且專業的指導的球員來說,成長的幅度和可能性都遠遠不如。

因此要建構一個良好的農場,合適的教練人選是絕對必要的基本要求,而所謂合適的教練人選,是指有能力養成球員的教練,這跟他本身球技好不好幾乎是沒有多大關連性,頂多可以說是一個門檻值,要成為一個好的教練,也不能一輩子連手套和球棒都沒拿過,最起碼也大概要有甲組左右的水準,但是過了這個門檻值以後,球技再高一點意義都沒有,這是國內很大的一個盲點,沒有具備相關的知識,例如人體肌肉的結構、運作方式和對疲勞、傷痛的反應及處理方式,對揮棒結構或投球動作的知識和缺點修正的方法的瞭解,對不同球員心理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能夠瞭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等,自己球技再好也完全沒有意義。而且身為教練就會面對到上百上千個不同的球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狀況,也需要不同程度的指導和幫助,這些東西絕對不是自己球打得厲害就會懂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因為自己厲害所以以為自己的方法就是好的,反而害了一堆人。在球員養成時教練是扮演幫助球員成長的角色,是諮詢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而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上「老師」這樣高高在上的角色,而在國內受到日本高度影響這樣的環境下,那一套倫理、階級的觀念也相當厚重,使得球員和教練間的地位有所差異,雙方之間關係有著隔閡,這可能都不是很好的現象,不過應該也是不會改變的了。

而聯盟裡最高層級球隊,也就是大聯盟和一軍的教練,也有著不同的能力需求,以球隊的教練來說,由於在一個架構完整的聯盟當中,已經上到最高聯盟的球員,大多都已經經過了完整的養成階段,也就是在技術層面上所需要的修正和訓練都已經相當足夠了,因此這些教練並不需要再主動對球員的任何技術做出指導和調整,他們的工作是在各自的職務方面(如投手、打擊、守備、體能教練、以及傷害防護員)上給予球員維持在最高表現水準所需要的幫助,方法包括了透過監看選手的動作是否有不良的改變或走樣還是培養出了不好的習慣,觀察選手是否容易被特定的策略所擊倒,給予適當的建議,研究對手的特點和習慣在賽前幫助選手研擬對付對手的策略,給年輕選手在球季期間調整自己體能和練習份量、方法上的建議和菜單,在比賽當中觀察選手和對手的策略和表現適時對選手做出提醒,以及遇到狀況時的心理諮詢和輔導等等。此外教練的工作也包括瞭解選手的狀況,作為總教練與選手間的溝通橋樑,與總教練共同研擬球隊的一些方針以及對總教練提供其所需要的建議,例如在排定球隊的打線、投手陣容等選手的調度時,總教練也常會詢問投打教練的意見,另外也包括一些其餘的問題,例如當遇到己方選手遭到對方觸身球時,有的總教練在需要時可能會尋求身邊教練的意見來判斷對手是否有意砸人,來決定是否要採取反擊等等,也都是教練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身為一個球隊的總教練,當然就是作為一支球隊的頭腦,球隊要怎麼走,整體的方針,球隊的調度,比賽的策略都是需要由總教練來做出決定的,由於總教練和一般教練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比較偏向一個主管的角色,所以理論上總教練可以不懂得其他教練所需要懂的東西,但是因為一方面如果不懂得這些東西,也比較不容易徹底瞭解總教練所要懂的東西,二來既然身為主管,自然也要對自己下屬的工作有所瞭解,才能選擇你所需要的部下以及能夠對部下的建言有所判斷力,不是只會被牽著鼻子走,此外你也比較能夠服人,所以實際上總教練應該是要由整體能力都好的教練來擔綱,才能夠對這支球隊有良好的掌握度。總教練最基本的工作當然就是球隊的調度,決定球隊的打線、投手輪值、牛棚和板凳角色,所以總教練一方面要能夠懂得怎麼調配人力來讓球隊有最大的戰力,並且要能夠對你的調度和方針有意見甚或不滿的球員有溝通調節的能力,以消彌球隊間不好的氣氛,有時甚至包括適時出面保護你手下的球員免受如媒體等部分場外因素的干擾。而在球場上,總教練還有一些任務,最基本的當然就是戰術的使用,另外就是在需要的時候挺身維護你的球員,像當球員對裁判的判決不滿而且有所反應時,你必須要及時介入,作為球員和裁判之間的緩衝板,並且馬上將與裁判爭執的工作從球員手上接過來,以避免你的球員被驅逐出場的危險。

在國內這樣一個業餘等級的職業聯盟當中,既然缺乏球員養成的次級聯盟,這就代表了球員的養成同時必須在最高層級聯盟當中進行,也就是教練必須身兼一二軍教練的功用,當然對一個職業聯盟來說,這是一個不應該出現的狀況,但畢竟我們談的是一個草創了十七年的聯盟。而以教練的能力分級來說,球員養成的能力應該是一個教練的基本能力,因為幫助球員調整、維持水準的方法是沒有一個範本可尋的,這必須要靠教練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而要建構起這樣的能力,許多球員養成的知識和能力都是一個基本的背景知識,而也如之前談過的,總教練最好是一個各方面能力都良好的教練來擔任,才比較能夠成為可以掌握全局的主管,不過畢竟總教練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於球員的調度和球隊方針和戰術的下達,還有處理一些球隊的事務,因此這方面的能力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對這樣一個比較偏向主管的總教練職務來說,是否具有其餘的教練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加分,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必備。概略來說,一個最好的總教練他也常會是一個好的教練,一個好的教練也常會是一個好的二軍教練。但反觀國內的情形,我們所擁有的教練連擔任二軍教練的能力都不具備,怎麼能夠期望他們會是好的一軍教練和總教練,更何況是一二軍合一的多功能教練呢?

國內另一個對總教練很大的認知誤差就是過度重視總教練使用戰術的能力,當然一方面對於總教練最重要的工作—球員調度來說,國內的球隊並沒有這麼大的需求,因為一個球隊就是這幾隻貓,問題已經變成不是要用誰而是有誰可用了,加上打序的排定又對球隊的得分能力沒有過大的影響,又沒有小聯盟和交易這些外在的球員獲得管道,所以也不需要去跟GM討論如何補強球隊,導致這一部份的表現在台灣總教練的身上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因此就把戰術能力當成總教練最重要的考量仍然是不適當的想法,在這樣的觀念下,變成只要是總教練就必須要會用戰術,最後看誰用的結果比較好而已,殊不知當你有夠好的球員時,常常沒有戰術就是最好的戰術,記得Earl Weaver也說過:「球員被趕出場會傷害球隊,但總教練被趕出場不會。」或許又有人會說,因為好球員不夠只好用戰術啊,那為什麼好球員會不夠呢?以台灣這樣養成和實戰都在同一個地方的聯盟來說,你要有好球員,自然就必須要有具有球員養成能力的教練和適合養成的環境讓球員成長,而如今我們的年輕球員進到職業之後,遇到的只是一堆不但根本不會養球員還會灌輸一堆會毀滅球員才能的觀念的教練,加上一天到晚要執行所謂的戰術,在球員根本沒有機會接觸良好的養成環境的情況之下,一進到球隊學到的就是觸擊是基本功,一定要碰到球,把速差加大,把球速放慢求丟準,你還希望我們的聯盟裡會有多少好球員出現呢?這些東西或許對某些少數球員會有些用,而且也只應該讓一個已經經過良好養成階段、技術成熟或者確定在某些方面沒有能力的球員來嘗試,但絕對不是一個球員成長的途徑和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接觸到的東西。

在美國,即使是大學畢業的成熟球員,能夠在一年之內通過小聯盟養成階段上到大聯盟的都相當少見,而高中畢業的球員往往都必須在小聯盟裡奮鬥個五六年以上才能抵達大聯盟殿堂,就是因為在這個養成的階段中球員是真的有所成長,沒有經過這個階段的球員如果沒有超人一等的天賦就難以達到大聯盟水準,也是小聯盟功用的最佳證明,而這些小聯盟系統中的教練就是這些球員順利成長的幕後推手,比賽本身固然給予球員一個磨練的機會,但是沒有適當和正確的指導,比賽能給予一個球員的功用,也不過是累積經驗而已,光是比賽的強度和經驗的累積是不能夠對球員有這麼大的幫助的,好球員是養出來的,不是自己長出來的。所以「不會養球員→好球員不夠→狂下戰術→會下戰術的就是好教練→缺乏具有養成能力的教練→不會養球員」這個台灣球界的惡性循環短期內大概也很難有什麼改善吧。雖然說二軍的建立是絕對必要,不過在現在這些教練的帶領下,即使建立了二軍,也未必會有什麼顯著的成效,甚至可能因此被球團老闆們拿來當作二軍無用論的藉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ren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