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瑞振?傻傻分不清楚。

七年前,一個整季拿手套上場不到1/4的球員獲選了美聯的金手套一壘手,這個結果讓人們地瞭解到這個投票系統有時是多麼可笑,也知道要拿到金手套獎,重點不是在你的守備究竟好不好,而是大家覺得你的守備好不好,一旦名聲建立了起來,只要那一年失誤不要太多,打擊不要太糟糕,就很容易拿到。我們甚至不需要對大聯盟、sabermetrics、或者技術面有多深入的瞭解,只要看一看去年的得獎名單,然後看看其中有沒有人今年受傷、老化退步、或者換了聯盟,然後靠直覺或者翻翻scouting report,大概就可以猜對今年一半以上的金手套得主。

而最近CPBL也發生了這麼一件事,From 蕃薯藤

「開票過程會請律師與監票人員全程檢查,其他金手套都沒有爭議。只有游擊手最有意思,因為其中有張選票第一名欄位將陳瑞振誤寫成「陳瑞昌」,律師裁定這張選票無效,讓陳瑞振少了5分。」

個人獎項以投票來決定這個機制的功能優劣自然是取決於投票者的專業程度,而在台灣這個教練專殺豬公,記者水準比鄉民還不如的地方,要不是球隊和球員實在太少,否則可能年年都有新鮮歡樂事。MLB的個人獎雖然是以BBWAA的成員或者教練來投票,這個qualification也只能刪除掉這種可能連球員都不太認得的人而已。在選擇MVP和CYA時因為有數據可以依靠,所以比較不容易出現太離譜的結果,只是RBI和W這兩個鳥數字和球隊戰績仍然在票選中佔據了很大的影響因子。但是對金手套來說,由於現有的數據沒有一項能夠像打擊和投球數據那樣有效地評估球員的防守能力和績效,所以這個票選只不過變成了一項單純的民意調查,但是要不透過數字來比較兩個選手之間的防守優劣,我們必須要觀看這兩個人大量的比賽,才能夠做出比較,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何況我們要比較的不只是兩個人,而是一個聯盟一個位置可能超過十個人,將近200個人的防守。現在MLB的GG是由球隊教練票選,而一個教練一年能看到一個別隊的球員多少次,即使是同區球隊的也不過對戰個十幾場,不同區的更少,從這幾場的表現怎麼可能真正對一個選手的防守好壞有多深入的瞭解,而且現在我們都知道人腦是多麼糟糕的一個記憶體,所以讓球隊的教練來選跟找一堆球迷來選的差別,搞不好只不過在於這些教練可能會因為跟某人私交比較好而投他罷了。

要評斷選手的防守目前仍然只能做到一個很基礎的階段,我們大概只能知道誰不可能很好或誰大概不會很糟而已。比較進步的防守數據當中有部分不是免費可取得,而且也各有各的缺陷。而傳統的防守數據基本上是一堆垃圾,守備率則是完完全全的垃圾,如果任何評斷防守的方法之一是把守備率作為因子之一,都是不好的方法,而守備率所佔的比重越大,那這個方法就越糟糕。為什麼守備率這麼沒用呢?第一我們都知道,一個選手碰不到的球不會變成失誤,所以守備範圍大的人會有更多的失誤機會。第二、失誤本身就是個問題數據,同樣一個球,在不同的守備員和不同的記錄員身上就可能有不同的結果,一個好的接球者可以幫傳球者減少失誤,而糟糕的傳球者會使得接球者的失誤增加,而且場上還充斥著許許多多所謂的「隱形失誤」,這些東西都是守備率所看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認為ERA是評斷投手「能力」夠好的數據的一大原因。第三、安打有一壘打、二壘打、三壘打、全壘打的不同,但是所有失誤在記錄上卻都是一樣的,接球失誤、傳球失誤、損失出局數的失誤、損失壘包的失誤,也不管是損失多少出局數或多少壘包,都一樣是一個失誤,但是我們在不同的目的下有時候要知道的東西卻是不一樣的,所以守備率唯一的用處就是,當一個選手的守備率低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他的守備不會太好,僅此而已。而其他各種的傳統數據,不管經過任何的調整和處理,也都僅是一個推測,球場上的防守狀況實在太多,不是光靠幾項PO、A、E就可以表達得出來的,像有時候中外野手長傳三壘殺跑者,如果球雖然打敗跑者但是因為跑者巧妙躲過觸殺,或者跑者滑壘時踢到球導致安全上壘,中外野手的助殺就沒了,雖然他的確做到了他該做的事情;反過來說,有時候野手也會因為跑者跑過頭、糟糕的跑壘指導、跑壘員的判斷問題、甚至跑者和跑壘指導員間的誤會而白賺到一些助殺(搞不好還一次賺兩個出局數),另外什麼球打到壘包啦、野手互相影響或相撞啦、不規則彈跳啦、燈光、屋頂、球迷的干擾啦一堆有沒的東西都是我們在數據上看不到的。所以即使是BP提供的防守數據,我們也僅能將之作為一個參考依據,不要把他當作聖經。而既然我們沒有夠好的工具來確定誰的防守比較好,我們通常也只好接受票選的結果,至少得獎者是有比較多人"覺得"他的防守好的球員,而且以MLB來說,至少我們知道投票的人都認識他選的人是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ren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