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oes pitch location interact with hitting?

我們都知道控球,也就是球的location對一個投手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location的好壞對打者的打擊有著多重的影響,let's take a simple look on what impact location has on hitting.

Hitting is timing, an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pitch location has on hitting is also timing. 是的,location最大的功用其實仍然是對打者擊球timing的影響,為什麼呢,最基本的當然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內角球的理想擊球位置(可以有效地將力量透過球棒灌注到球上的位置,也就是手部和身體可以自然形成最有效將力道發揮出來的位置)比外角球要前面,所以從啟動到擊球需要更多的時間,也就是必須要比外角球更早啟動,如果用圖來看的話,下面分別是外角球和內角球的正常擊球位置,可以看到打內角球時由於手部需要移動較遠的距離,所以要花費較多的時間:




(只是大概的示意,一些不太準確的相對距離不用太在意)

所以對一個投手來說,內角速球是一個很重要的武器,因為內角速球的功用之一是可以迫使打者提早他們的啟動時間,進而讓打者對你變化球的抵抗力下降。至於外角球,雖然相對於內角球來說,外角球讓打者可以晚一點啟動,但是因為外角球距離打者較遠,因而增加了打者以棒心位置打到球的困難度,但是因為外角球的優點主要是來自於球與打者的距離,所以要和高低位置搭配才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上面第一張圖是跟前面同樣的外角球,而下面這張圖則是個同樣外角但是偏低的球,由於球的位置比較低,所以打者的手部也必須跟著降低,這就讓打者的手部相較來說在水平距離上比較不像上面的圖那樣接近本壘板,加上球棒也必須以一個有角度的方式揮動,也使得球棒的涵蓋水平距離變小了,也就是下圖中大小兩段藍線的水平覆蓋範圍都比上圖紅線來得小,使得原本可以以棒心擊中球心的球變得只能用棒頭打到或者不能擊中球心。那麼如果打者在揮擊這種偏外角或偏低的球該怎麼辦呢?理論上打者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lean out toward the plate:





上圖是兩個外角球,可以看到在正常揮擊下打者只能涵蓋到比較裡面的那顆球,而下圖則是打者的身體稍稍傾向本壘板同時將手部較上圖更遠地延伸出去,以達到涵蓋外面那顆球的目的,但是一來由於身體的前傾導致影響了軀幹旋轉的完整性而影響了擊球的力道,二來由於手部要延伸到離身體較遠的地方,所需要的時間增加同時也可能喪失掉部分的力道。除此之外,在理論上打者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透過stride forward toward the plate,也就是前腳的放置位置來達到涵蓋更多外角區域的效果:


打者透過前腳往前跨使得身體比較接近本壘板,如此一來,不但軀幹能夠有比較好的旋轉,手部也不需要延伸到那麼遠的位置,而且由於前腳的前跨出,也讓手部的起使位置也跟著往前,省去了藍色一段的路徑。但是事實上,stride forward並不是個實際可行的方法,因為打者的跨步一般是在判斷出球的位置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有些打者則沒有跨步只有惦步),也就是當你發現這是個外角球時,你的跨步早已經完成了,所以打者仍然只能透過第一種方法,也就是lean out來跟球的位置妥協,這會使得打者被迫減弱了他們擊球的力道或者以棒心擊中球心的機會,也就是外角低球的優點。

外角推內角拉這個說法當然是有理由的,因為球棒的長度是固定的,如果要拉擊外角球,那麼身體的前傾和手部的延伸的程度就會比推擊要更極端,否則就容易以棒頭的位置打中球或沒辦法擊中球心,所以要準確而且有力地拉回一個外角球確實是困難的,但是一個打者對一個球的拉或推,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並不認為是打者有意識選擇的結果,而只是一個打者習性的反應,因為除非是事先猜到來球,否則打擊並不是像batting practice一樣先知道來球的種類可以針對自己需要的地方做練習的。這是為什麼我不喜歡所謂「硬拉」這種說法,打者並不是明知這是個外角球而仍然試圖將之拉回,只不過是打者在time這個來球並加以揮擊後的一個結果,打者要控制擊球方向只能透過inside out這種在揮棒軌跡上的改變或者刻意延遲自己commit to the swing(也就是所謂的late swing)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跟球跟比較後面來達成,但前者會失去power,後者後減弱對速球的攻擊能力,都只是在特定狀況下才會去採用的策略,而且兩者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去推「外角球」,前者是不論什麼球都推,後者是減少自己被變化球fool的機會。

拿Derek Jeter來說,他如果推一個外角球,這只是他的打法的反應,因為他的習慣就是會跟球跟得比較後面,所以你常常可以看到他在面對一個變化球或者好球帶邊緣的壞球忍住揮棒後他身體前傾球棒水平指向捕手的樣子,他推打外角球就是這樣一個習慣的反應,事實上他連內角球也常常推,所以也常可以看到他將內角高速球硬擠到內野手後面落地形成安打,這也就是Joe Morgan這些球評們準備開始稱讚他漂亮的inside out swing的時候了。Joe Mauer也是類似的打者,所以他的安打甚至長打許多都是反方向的,他們都是跟球跟得比較後面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recognize球種和judge球的位置,然後靠著自己優異的bat speed以及hand-eye coordination,讓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他們的bat meet the ball squarely而形成良好的contact,不過Mauer的swing mechanic跟Jeter仍然是有相當差異的。而一些慣於拉擊的打者將一個外角球拉成軟弱滾地球時,你可以認為是他們在timing的掌握上早了一點或者沒有將身體的重心和手部調整到適當的位置,所以這是一個失敗的打擊。而當他們成功將外角球推向反方向時,也不過是在timing的掌握或者身體重心的調整上表現得更為理想而已,所以所謂的know how to go with the pitch或者hit to the opposite field我並不認為是打者在場上的一個策略選擇,而是其本身打擊能力和習性的一個反應。

當然了,雖然外角球比較難有效拉擊,但是如果你能夠適當地透過上面我所說的調整自己身體的重心來進行揮擊,一樣可以準確且有力地把球打出去,甚至形成全壘打,如果你沒辦法想像這個畫面的話,this may help you:




這裡面大概Frencoeur那支算是最屌的一球了,把一個既外角而且比膝蓋還低的球硬是拉出去。當然要像他們一樣把外角低球拉成全壘打是極為困難的一件事,不但要有優異的plate coverage,也需要極佳的power和很好的球感,不過要打成安打就比較沒有那麼困難了。所以因為拉擊外角球而打不好,一來這不是打者有意志的選擇,二來外角球不是不能拉,尤其是雖然外角但高度適中的球絕對可以拉也並不難拉,所以我不喜歡所謂「硬拉」這個說法,而且「硬拉」常常被套用在一些外角但並不低的球,甚至有時候是根本沒有那麼外角的球上面,那就更勉強了。真的要用硬拉這個詞的話,我反而覺得用在打者成功拉擊外角球形成安打的時候還比較適合。另外Keith Harnandez在他的"Pure Baseball"一書中也有著這樣的句子:"[Darren Daulton] jumps all over Pete Smth's first pitch, a belt-high fastball over the outer half (yes, you can pull that pitch), and line it off the fence in the right field corner. [omit] But as I explained earlier, it's not really hard to pull the outside pitch."也多少敘述了外角球可以加以拉擊的情形。

不過影響打者timing當然不是location唯一的功用,location另外兩個重要的用處是影響打者對swing與否的決定以及打者對擊球點掌握的困難度,前者是我們在配球上重要的考量之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位在好球帶角落位置的球打者可能會因為認為是壞球而不出棒,不過這只是最基本的功用,因為如果要做出有效的揮擊,打者必須要球飛行的前半段就決定是否出棒,否則就只是一個emergency swing而已,所以球在飛行前半段的location是很重要的(that's also why sharpness is so important),所謂的前半的location就是球出手之後在打者的眼中看起來會在哪裡進壘,例如一個落地的曲球在前半段打者辨認出來之前看起來會是個好球帶中間的好球。至於我們在配球時要如何利用location來影響打者呢?我舉幾個基本的例子,如果這時候打者的攻擊慾望不高,那麼一個前半段location在好球帶外但轉進好球帶的變化球就是有用的工具,因為打者會提前放棄而失去出棒的機會。如果打者準備打某種變化球,那麼一個如果是該變化球最後會掉進好球帶內但其實是壞球的速球就有機會吸引打者出棒。有時候我們也會故意投出打者預期中的球路,但是卻是在很難打的location,讓打者因為等到想等的球而出棒,但卻打不好而出局,這些都是在配球時常常可以利用的策略,當然什麼時候選用什麼方法就是看配球者的功力了。前半段的location雖然是影響打者是否出棒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打者決定出棒的話,當然還是最終真正進到本壘板的位置才能夠決定打者攻擊這個球的困難度,我們還常聽到國內教練的一種說法:「曲球之所以難打是因為他的擊球點只有一點,而不是一整段。」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說法,只要不是可以跳躍空間的魔球,就會以一個線段來通過本壘板。不論這個現段是直線、曲線、折線(其實真正在可以攻擊的部分球的軌跡都接近一個直線,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只要當球位在打者揮擊的涵蓋範圍內的時候,都是legitimate的擊球點,要是真的只有一個擊球點,那一個右或左打者將曲球擊成強勁安打時,安打的方向應該是集中在某個向量上的bell curve,而實際上的情形當然不可能如此。這個所謂只有一個擊球點的說法的意思是曲球的下墜曲線因為進壘的軌跡角度比較大,而揮棒的路徑比較水平,所以跟同是比較接近水平的速球軌跡交會的可能比較大,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希望投手的曲球是12-6的緣故,因為可以進一步降低打者確實擊中球心的機會。而曲球之所以難打,一是所有變化球共通的難打原因,you must recognize it before you hit it。二是曲球的變化幅度大,自然要掌握其軌跡的困難度也比較高,而且由於曲球的大幅下墜,使得進壘位置常常都是在偏低的位置,也就是打者比較不容易掌握的地方。

此外我們也常說:「常常把球丟到紅中的投手是不會成功的。」這是因為紅中的球是打者要做出有效揮擊所需要耗費時間不像距離身體遠(所謂的遠並不是只有外角,高和低都是)的球那麼多,又不需要像距離身體近的球那樣需要提早啟動,所以打者即使較晚決定出棒也能夠有效地揮擊,更別提如果timing沒有問題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另外紅中的球也是打者在揮擊上最「舒服」的位置,也就是最容易確實以棒心擊中球心的位置,不需要什麼了不起的球棒控制力或者hand-eye coordination就可以辦到,這只要有在打球的人應該都可以感受得到紅中球的神奇之處在哪裡。而另一個已經是陳腔濫調的說詞:「球要壓低。」,則是來自於低球難以被有效drive的特性,前面已經提過,距離身體遠的球打者需要更多的時間也比較難達到理想的擊球位置,但是要達到讓球離身體遠,只有三個方向可以依循:外、高、低。但是光靠外角是不夠的,因為太外角的球自然就會是壞球,打者根本不會去打,所以必須搭配球的高度來達到讓球遠離打者這個目的,而高球除了有這個功能外,相對於低球來說打者要趕上高球也需要耗費稍多的時間,看起來似乎高球是比低球還好用的工具。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仍然喜歡也會要求投手投低球,這是因為一來好球帶的下緣比上緣來得寬闊,位在好球帶下緣的球對打者來說已經是不太好攻擊的球了,但是高球要發揮其功用,幾乎必須要投到壞球的位置才行。第二則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If you made a mistake throwing a low ball, it'd probably end up as a single, but if you made a mistake throwing a high one, it may go over the fence.

當然,投球和打擊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location既然是透過timing和距離打者的位置來影響打者,當然就會跟球速、sharpness、movement這些東西有交互作用,而不是在投打對決中可以獨立出來看的一個東西,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多變的,也沒有哪一種的重要性遠大於另一種,而是一個綜合的表現,光靠文字也沒有辦法敘述得多清楚,就在這裡先打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reno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